通讯员 周柳、王振宇 摄影 孙亦凡
近日,在共青团中央“井冈情·中国梦”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专项行动的支持下,由我校团委、生物工程学院分团委重点孵化的“星火燎原”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,赴井冈山全国青少年教育培训基地开展了为期9天的社会实践,圆满完成《红色光影思政:基于井冈山斗争史情景模拟舞台剧创作研究》项目培训结业汇报。该项目通过“情景模拟剧本创作+跨专业艺术融合+沉浸式舞台呈现”的创新模式,着力探索新时代青年红色文化传承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新路径。
在茨坪革命旧址群昏暗的煤油灯下,在黄洋界哨口呼啸的山风中,实践队员们深入革命遗迹,细致采集历史细节。他们自制红军餐、亲手编制草鞋,体验红军的一天,只为在舞台上精准呈现革命先辈的艰难历程与坚韧精神。
剧本创作小组反复研读史料,观摩《井冈山》等经典影视作品,重点解析“朱德的扁担”“聂槐庄送盐”等经典革命故事,围绕历史真实性与艺术表现力的统一开展专题研讨,挖掘革命精神内核。
项目指导老师王振宇强调,团队既要了解历史事件“是什么”,更要深入探究角色行为背后的信念“为什么”——这是思政情景模拟触及灵魂的关键。
实践团以“红色光影思政”为轴心,初步构建了四大剧目板块框架,深入挖掘井冈山精神的时代价值与创新表达。
在八角楼、黄洋界等革命旧址,实践团成员系统拍摄了大量实景空镜素材。这些承载厚重历史的画面,为沉浸式舞台剧创作奠定基础。带着丰富的实地拍摄成果,团队已高效投入剧本研磨工作。围绕“信仰铸魂”“牺牲奉献”“薪火传承”三大核心篇章,队员们分组创作剧本集,将实践感悟与历史思考,凝练为富有青年特色的舞台艺术语言。
自课题立项伊始,“星火燎原”团队即在导师指导下确立了核心使命:将井冈山斗争史的宏大叙事与微观真实,转化为可感、可沉浸、可共情的舞台艺术表达。
项目直面思政教育的关键课题——如何跨越时空阻隔,使抽象的革命精神在当代青年心中实现深度内化与认同?团队创新性地以“情景模拟”为核心方法,充分发挥戏剧艺术的“沉浸式”特质,引导青年学子通过角色扮演与深度体验,实现思想升华与信仰淬炼。
7月至10月,“星火燎原”团队将全力投入红色光影舞台剧后期制作。项目负责人介绍,这部融井冈山斗争史之魂、情景模拟之桥、光影艺术之体的舞台剧,是舞台艺术的创新实践,也将会是一堂内容丰富的“行走的思政课”。该作品将“坚定信念、艰苦奋斗、实事求是、敢闯新路、依靠群众、勇于胜利”的井冈山精神火种转化为生动的艺术表达,融入学校新生入学教育、主题团日、党团培训等第二课堂体系,以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承红色基因,让革命薪火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。
审核:余娜 责任编辑:娄修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