校园生活

【武职故事】九支画笔绘廉墙,七昼夜间26.68平方米“长”进心里

发布者:xww发布时间:2025-07-23浏览次数:1161

       通讯员 付健、杨帆

       7月5日21时,武汉市新洲区阳逻街军民村,最后一盏探照灯熄灭,星光洒满夜空,一幅长11.6米、高2.3米的“清正廉洁”主题墙绘正式完工。

       武汉职业技术大学建筑工程学院“砼心筑梦”服务队刘瑞、刘文婷、章聪、沈聪、向锐、胡世彬、魏雪怡、刘思雨、柳九嘉等9名队员,用7个昼夜把26.68平方米的斑驳老墙,变成村民口中“会走路的廉教课本。”

出发前商量方案,完工后满怀喜悦

       破茧·筑底

       绘墙的前三天,每天清晨6点,薄雾还未散尽,刘瑞、刘文婷就拿起铲刀开始清理墙面,墙灰像雪一样簌簌落下。

       刘瑞俯身抹第三遍腻子时,用指腹划过墙面,仔细检查后说:“还差2毫米,得补上!” 她对墙面平整度的要求,堪比混凝土浇筑的标准。

       向锐躬身打磨墙面,身后堆着用掉的120张砂纸;沈聪提着桶调配涂料,乳白色的漆料在桶里晃动;魏雪怡用指尖感受墙面的温湿度,柳九嘉则来回搬运物料。

       队员胡世彬用镜头记录下这一幕幕:刘瑞的睫毛上沾着墙灰,刘文婷的鼻尖挂着将坠未坠的汗珠,26.68平方米的墙面在砂纸的摩擦声中,渐渐变得平整光滑。

       星轨·勾莲 

       到了第四天夜里,星空低垂,旷野寂静。两位指导老师举起投影仪,光束冲破黑暗照亮墙面。

     “走线!”向锐拿着铅笔沿着11.6米长的投影轨迹快速勾勒,荷花的轮廓很快在墙上显现。柳九嘉举着灯照明,激光水平仪发出幽绿的光 —— 他们将误差控制在±2厘米内,用建筑专业的严谨对待这幅艺术创作。 

       莲火·赋色

       第五天,烈日当空。向锐在调色盘上调配颜料,“品红减半,加三滴柠黄!”在他手中,18种契合“廉政”主题的色彩陆续诞生。刘瑞挥笔写下“清正廉明”四个大字,魏雪怡用肩膀稳住颜料盘;刘文婷、刘思雨则俯身细细补画莲叶的脉络。

       胡世彬的相机快门声盖过了蝉鸣,镜头里记录下向锐专注调色的剪影、刘思雨袖口沾染的青绿色颜料、刘瑞笔下翻涌的墨色笔迹。在他120GB的素材里,最常见的画面,是汗珠滴进队员眼窝的瞬间。

       稚目·植心

       村民老林搬来一条板凳,在对面看了足足半小时,嘴里念叨着:“这墙像会走路似的,能一直走到娃娃心里去。”他的孙子拿着粉笔,在还没有完工的墙角歪歪扭扭地写下:“长大我也要画墙。”

       村支书林桂红轻轻摸着墙面,说道:“墙绘做得真好!这11.6米长是清廉的标尺,2.3米高是贴近民心的高度,不光让村子的路看着更宽敞了,还把知识送到了家门口,把廉政和安全的种子深深植进了大家心里。”

       泥印·铭志

       第六天,拍照留念时,墙角忽然多了一行字——不知哪位队员用剩余颜料写下“武职大绘”,还顺手画了个校徽,像给这幅“廉墙”盖了个俏皮的落款。 

       9名队员列队站在墙前,裤腿上沾着泥点,鞋边积着厚灰,活像刚从泥土里“刨”出来的。

       杨老师没让大家喊”茄子”,只是抬手指向他们的脚:“刘瑞的运动鞋裂了个口,像在笑;刘文婷的帆布鞋成了‘迷彩调色盘’;向锐的膝盖上还有两块淤青,像两朵还没干的墨莲。”他感慨道,“混凝土是硬的,你们踩在地上的脚印是软的,但你们把学问真正踩进了土里,把‘廉’字种进了根里。”

        军民村的村民们看在眼里、记在心里:真正的“廉”,不是画在墙上的色彩,而是这群年轻人埋头干活时的认真劲儿,是他们汗流浃背也不偷懒的模样。

       或许过些日子,墙上的图案会慢慢褪色,地上的脚印也会被雨水冲掉,但这份踏实做事、清白做人的道理,已经像种子一样落在了军民村孩子们心里。等他们长大了,想起这面墙、想起这些画画的大哥哥大姐姐,就会明白该怎么把路走端正。

       审核:宋霞  责任编辑:娄修明

返回原图
/